制造之美
弘扬沧州制造,服务中小企业,促进全球贸易。

盐山千童——1503年前, 沧州从这里走来

  • 分类:新闻资料
  • 作者:沧狮无忧
  • 来源:沧州舒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2020-02-12
  • 访问量:939

【概要描述】让我们回顾一下沧州建州的起因,记住历史上它曾在千童停留的百年历史,让我们慢慢翻开沧州从盐山千童走出的一页页篇章。

盐山千童——1503年前, 沧州从这里走来

【概要描述】让我们回顾一下沧州建州的起因,记住历史上它曾在千童停留的百年历史,让我们慢慢翻开沧州从盐山千童走出的一页页篇章。

  • 分类:新闻资料
  • 作者:沧狮无忧
  • 来源:沧州舒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2020-02-12
  • 访问量:939
详情
2020年,适逢沧州建州1503年,在这大庆的年份里,让我们回顾一下沧州建州的起因,记住历史上它曾在千童停留的百年历史,让我们慢慢翻开沧州从盐山千童走出的一页页篇章。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有一个叫法庆的和尚在冀州谋反,自号大乘。朝廷征讨,不到三个月即平定叛乱。
但熙平二年(517年)春,大乘残余势力又反,随后也被很快平定。这时黄门侍郎元洪超作为钦差大臣来到冀州,他认为这里辖境过大,
很不利于治安管理,应该“化整为零”,于是建议朝廷将冀州一分为二。朝廷经过研究认为只从冀州拿出一块地方有些小,于是又从瀛州也拿出一块地盘,共同置立一州。
 
为什么饶安城被选为州治,这也是其地理位置以及知名度决定的。千童自古以来,就是周围数百里较大的水陆商埠。
战国时期曾为齐之饶安邑,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见《元和群县图志·河北道三》)而得名。公元前209年秦方士徐福受秦始皇之命,拓饶安邑,筑千童城,在周围数百里征召男女百工,集驻千童城,沿无棣河,从古黄河口(即今黄骅港)入海求蓬莱,东渡扶桑,由此,人们将饶安邑始称千童城,又称童子城。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将饶安邑置千童县。汉武帝元朔四年四月(前125年),河间献王子刘摇封千钟侯(古代钟童古通,千钟侯即千童侯)。千钟侯国,历五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废国,仍为千童县。至东汉建宁元年(168年),更名为饶安县,千童县建治长达370余年。饶安县治即为千童城。
千童作为战国时期的饶安邑,秦末千童城,汉代千童县治,汉武帝元朔四年至元狩二年的千钟侯国,三国、晋、北魏、隋中、唐饶安县治,因其优越和重要的的地理位置加之可圈可点的深厚历史底蕴才得以在北魏年间被选为沧州的州治。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河北道三》:“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以沧海为名。”(中华书局1983,517页)其州治设在饶安(今盐山县南部千童镇)。
据《魏书·地形志》:“沧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饶安城。领郡三,县十二,户七万一千八百三十,口贰拾五万一千八百七十九。浮阳郡:领县四,饶安、浮阳、高城、章武。
乐陵郡:领县四,乐陵、阳信、厌次、湿沃。安德郡:领县四,般、重合、重平、平昌。”据此可知,沧州始置于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乃分瀛州的浮阳郡,冀州的乐陵君而置,辖浮阳,乐陵二郡,十一县(当时,重平县未复置),州治饶安城。
因此,饶安城,现在的盐山县千童镇,为历史上第一个沧州古城。至孝昌中(526年)复置重平县,属乐陵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析乐陵郡置安德郡。至此,沧州所辖郡县,如上引《魏书·地形志》所载。北魏,东魏,沧州所辖范围甚广,大约相当今天津市海河以南地区,静海,青县,沧县运河以东,盐山,黄骅,海兴,南皮县东半部分,山东陵县东北境,乐陵市以东至渤海,山东临沂县北境,商河县,惠民县,滨州市,利津县以北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北,海河以南,运河以东直至渤海的广大地区。
 
《隋书·高祖纪》:“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罢天下诸郡。”,州直辖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州治移至阳信(今山东惠民二郎堂村北),此为沧州古城之初迁。《隋书炀帝纪》:“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州为郡。”
沧州改为渤海郡。大业十二年(616年),因马君德农民起义军所逼,渤海郡治迁往清池(今沧县旧州),此为沧州古城之再迁。唐武德元年(618年),渤海郡改为沧州,州治又迁到饶安(盐山千童),此为沧州古城之三迁。武德六年(623年),州治又迁到胡苏(今山东宁津保店),此为沧州古城之四迁。
这次迁移的目的,估计是为了靠近运河。因为这时,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已成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此期间,饶安作为沧州州治有近百年的时间。贞观元年(627年),州冶自胡苏又移于清池,此为沧州古城之五迁。这次把州治迁到清池是因为清池县基本上处在沧州地区几县的中心地带。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景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沧州。
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沧州州治所迁到长芦(今沧州市运河东老城区)。此为沧州古城之六迁,此为目的也是为了更靠近大运河水道,使交通更为便捷。元末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二月,毛贵(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陷沧州据长芦,无奈又搬回清池,此为沧州古城之七迁。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治迁往长芦,此为沧州古城之八迁,此后至今未迁。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沧洲舒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冀ICP备20002500号-1   微信公众号:沧狮无忧

  • 微信咨询 2wm
  • 返回顶部